首 页 机械基金会 软科学管理 能效评估 交流推广 行业研究 科技评价 党的建设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发展动态>> 正文

国家认准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国家就要养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 孙昌基
来源: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 2016-11-16


     共性技术研究缺位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个人认为,这和我们的大体制大机制有关系,要想把这个事情办好,必须先从大体制大机制入手。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关键的关键在上头,顶层如果不设计好,不研究好,下面想改想弄都不解决问题。
    我是当年把机械工业部三项制度改革处理完的,包括将部属科研院所和高校推向市场,当时我是副部长。现在回头看三项改革,在全国政协会上,我们那个组,四十几个全国政协委员,有三十多个副部级以上的干部。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就议论这个事,实事求是地讲,这三个制度改革有问题。一个是教育体制改革,把所有的院校推向市场;第二个是医疗体制改革:第三个就是科技体制改革。我个人看法,最近这十年下来,我们反思,有些事情就得看清楚了。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然后通过逐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科技体制改革基本没有触动。因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与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深化改革的步子迈得快。而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来讲没有涉及全民,所以它的深化改革就慢了。
    第一个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就是教育体制改革,完全靠自费上大学明显有问题。我们这个组三十多个副部长以上的干部,大多数是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出来的,大多数是靠国家给的助学金上的大学,我们现在当了官,可是现在广大未致富的农民和城市下层家庭的孩子没钱上大学,这怎么能行呢?所以,近十年教育体制改革就深化了,招生等一些问题已经在改了,包括给助学贷款了,但还有问题。由于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国家重视,改革就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紧跟着是医疗制度改革,现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应该说力度是最大的,因为人人都要看病,和当初把医院一下子推向社会是有变化的,尽管还有问题,但是在不断地改。科技体制改革不是这样,当年一下子就交到地方,地方说,你自谋生路,科研院所当然不可能为企业服务。现在要改,还要从头上改。我觉得毛病都发现了,存在的问题都知道了,就要从头上想办法,把这个事情改好。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从头上怎么改?当时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是国家保二块,一块是科学院的基础研究,一块是军品的科技开发,剩下的部分不管了。你说对不对,也对。他推给企业了,让企业弄去,以企业为主体搞产学研结合。就是说,国家保了那二块毫无疑问是对的,国家要企业搞产学研结合也是对的。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方向是对的,但做法快了。为什么说快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家经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我们一下子到位,当时企业不具备这个条件,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具备。我们退到十来年前,三大动力集团有能力搞产学研结合吗,没有。它自身要维持企业的生存,生产是他吃饭的关键。企业只有把吃饭问题解决了,才有条件搞产品开发,过去哪有把利润的 2%~5%拿出来搞科研,有 0.1%就不错了,利润的大部分都花在生存上。近十年,国家让企业获得了发展机遇,企业有了一部分钱,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机会,所以日子好过了。有了钱,他才能够搞科研开发,搞产学研结合,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搞什么产学研结合。这十年确实有一些产学研结合的项目。以一重二重为例,这几年发展了,也上市了,也搞了一些科研项目,但是二重今年上半年很不好,已经二三个月亏损了。亏损他还能搞产学研结合吗,不可能了。产品结构不调整,产业不升级,机械行业明年的日子会很难受,包括三大集团,明年、后年的形势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靠国家支持的专款专项都是很少的东西。现在要改,要选一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走中科院基础研究和军品开发那样的路,要有这样新型的专门从事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搞一院两制、二院一制肯定不行。叫一拨人搞产品开发,一拨人搞共性技术研究,两拨人拿一样的工资,不可能。干产品开发的人会说:“我辛辛苦苦的要养活他们!”如果搞共性技术研究的人的工资远远低于搞产品开发的人,那他哪来的积极性;必须是一个体制。所以,国家认准的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国家就要养。国家重大专项的钱要真正用在发展我们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院所上。这就要选了。不能把过去所有的院所再退回去,那就不叫深化改革了。改革就是要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对国家确实重要的科研院所由国家支持。国外也是这样,基础研究是保的,军品开发是保的,同时,重要的共性技术是保的,完全是国家拿钱。我到瑞士去,瑞士搞高科技研究,没有人提不同意见,它核电都不搞了高科技研究是搞的,在哪里搞?在学校,在科研院所,每年财政拿钱。所以除了基础研究和军品开发,还要选出一些涉及民生的、企业又担不起来的共性技术,必须由国家来支持。
    在选一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同时,有一些科研院所要调整,要合并。只有这样搞下去我觉得才行,绝不能将所有的科研院所全部退回去。过去是企业条件不具备,产学研结合起不来,现在可以将一些重要的研究院所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适当的整改,留一部分搞共性技术研究,由国家养了;其他搞产品研发的继续推向市场。其所以大家觉得军品开发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或者其他几个行业成功了,也是这个道理。不这样改,虽然现在看产学研结合很好,出了一些成果,下一步会有困难。这是我们机械工业,其他行业的情况我不了解。今年,我们机械工业还是以 20%速度在发展,产销是上升的,但是利润在下滑,明后年可能会更困难。搞科研是要从利润这一块拿出钱的,如果利润下滑,必然用在科研上的钱要减少,钱少了科研院所做科研的能力必定下降。
    国家应该选一部分科研院所调整后给予支持。以基金会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可以研究。国家投那么多钱,一会儿搞一个专项,不如把钱花在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上面去,共性技术上去了,重大专项也就上去了。现在,重大专项经费的花法我不太同意,并没有促进共性技术的发展。要拿出一部分钱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科技部、发改委、能源局都有钱,把钱集中起来,就支持几个重点科研院所,支持重要的共性技术研究,我认为可以搞好。
    第三个观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真正发挥作用确实很难。我们应该把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产品开发的分工搞好,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把产品开发搞好,产学研结合才能搞好,因为产品开发对企业来讲太重要了。现在企业搞产学研结合很为难,以一重为例,他们搞科研都不愿意找科研院所,有的时候是为了应付,企业非常害怕两件事:第一是产品研发还没有搞完,科研院所就把技术成果公布了,他先申请奖项了,或者把技术给别的企业了。第二是学校或者科研院所关注的是申报奖项;回过头来,当院士,评教授。可是从科研院所的角度看,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不申报奖项也不行。谁先申报就立项了,后来申报的,他说已经报过了;这样一个机制怎么能促进产学研结合!这些问题我们要研究要解决,否则要把我们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再向前推进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共性技术研究真正搞好了,以企业为主体搞产学研结合可能会好一点。在这个基础上,产学研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才能充分共享科技成果。日本就是一个例子,企业之间竞争是非常厉害的。有的科研项目利友、东芝、三菱三家都具备条件,但是该合作的时候他们比我们的企业要好,到我们国家来都是排着队的。投标的时候,他们商量好了,这个标是谁的就是谁的,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联合的非常好。有一次我问三菱的人,他告诉我:“我们讨论过了,这次就是谁谁的。”他就直接告诉你,根本不隐晦,我们能联合吗?连不起来的。他们从来没有“打架”打得像我们的企业这样,我们是打到国外去,把同胞“打”得血淋淋的,而打赢的企业拿到项目也没有多大的利润,利润率比我们国内的一些项目还低,你说惨不惨吧。我就觉得,和他们相比,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到哪里去了。再加上我们的用人机制有问题,你今天搞不好了,给你换一个地方照当一把手,没有问责制。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投资更没有问责制,这个企业垮了,他拍拍屁股跑了,这样的用人机制能把企业的产学研搞好吗?
    第四个观点,讲一下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要尽快培养人才。尽管是沙里淘金,今天在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领军人物都是清华、上海交大、哈工大、西交大、上海理工等几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当年,我们清华学燃气轮机的五届毕业生七十几个人全部分到东汽,都是搞燃机的,后来都成了骨干。现在是西交大,厂里开会就是西交大开班委会,书记、厂长、总工程师全是他们班的。哈电和上海电气也是这样的情况。确实要培养人才,要成批的培养。学校培养一批人,这些人到企业去,将来都会是骨干,这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一定要把基础课学好,到了企业学生能像万金油一样马上适应,当然出尖子还要有一个过程。这样,我们的产学研结合就能比较快的发展。





综合信息 更多
共襄产业盛事!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开幕式主论坛隆..
更好的装备,更美的世界——2024装备制造业先进技术展..
关于召开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低碳能源与新型动力..
来自装备制造业顶级阵容的邀约!12月2-5日,你一定要来..
关于召开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智能创新发展主题论坛..
   
 

通知公告 更多
2023基金会部门决算公开
关于征集《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变压器》团体标准..
关于发布《磷化工节能技术 应用指南与案例》的通知
关于公开征求对《热处理行业节能诊断技术导则》行业标..
关于征集GBT 17954《工业锅炉经济运行》标准修订起草组..
   
 


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25553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邮编:100825
电话:010-63588186 63588186